辉煌七十六年:中国空军编年史
栏目:公司动态 发布时间:2025-11-14
  今天是双11,别老想着买东西,今天还是一个重要的日子,新中国成立后,1949年10月25日,中央军委任命第十四兵团司令员刘亚楼为空军司令员,第十三兵

  今天是双11,别老想着买东西,今天还是一个重要的日子,新中国成立后,1949年10月25日,中央军委任命第十四兵团司令员刘亚楼为空军司令员,第十三兵团政委萧华为空军政委兼政治部主任,第十七军军长王秉璋为空军参谋长。人民解放军空军在北京成立,同时任命常乾坤为空军副司令员兼训练部长,王弼为空军副政委兼工程部长。

  七十六年前,一个还在废墟中喘息的新国家,在极度匮乏与封锁中抬头仰望了天空。那时的中国,没有一座能造喷气机的工厂,没有一台自主发动机,更没有体系化的飞行理论。可正是在那样一片苍凉之上,一支新生的力量——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在隆隆的礼炮声中诞生 。1949年11月1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领导机构在北京正式成立,刘亚楼被任命为新中国首任空军司令员 。至此,空军正式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一个独立军种 。那一刻起,东方的天空不再沉默,但其历史起点却是零散的、继承自战争年代的资产与经验,战略上完全处于“起始阶段” 。这支年轻的军种,肩负起在一个被外部力量和技术壁垒包围的国家中,从无到有建立起空中力量的重任。

  初创的空军,是在战火硝烟里“边打边建”的部队。空军正式成立不久,便迎来了严峻的实战考验——朝鲜战争。1950年代的志愿军飞行员,驾驶着仿苏的米格-15,与装备更先进、拥有丰富实战经验的敌机鏖战于朝鲜半岛上空 。那不是技术的胜利,而是意志的胜利——从白山黑水到鸭绿江边,一代代年轻的飞行员,用生命为后来者奠定了中国航空的信仰。那种信仰很朴素:哪怕敌机再强,也要有人能飞上去。那是中国空军的第一个“制空权”,由鲜血与勇气铸成。这一时期的空军发展被界定为“国土防御”战略阶段(1956-1980年代) ,主要任务是本土防空,对外国技术和培训的依赖程度极高。

  五十年代中期,在苏联的技术支持下,沈阳的厂房里响起了机器的轰鸣,中国开始制造喷气式飞机。歼-5、歼-6一架架从生产线上滑出。尽管外形仍带着苏式的影子,但从材料到工艺,中国人已开始独立掌握自己的制造标准。沈飞人用一句话概括那段岁月——“模仿不是耻辱,停步才是。”然而,进入六十年代,中苏关系恶化,技术援助中断,迫使中国航空工业进入艰苦的“自力更生”时期。中国在1962年获得了苏联米格-21的技术转让协议 。然而,由于缺乏完整的技术文档,加之国内的动荡,尽管沈阳飞机厂于1964年开始国内生产,但真正的、大规模的批量生产直到1980年代才得以实现 。

  这一长达数十年的工业延误,深刻影响了后续的空军发展,形成了长期的技术“工业欠债”。这种早期自力更生尝试的失败,凸显了在缺乏必要工业基础和政治稳定的情况下,获取技术许可与实现可靠、大规模国内生产之间的巨大鸿沟。歼-7漫长的生产周期(1965年至2013年) ,反映了中国长期以来对老化设计的持续依赖。直到近期,歼-7和歼-8才被规划退役,标志着这一旧时代的终结 。

  七十年代,经历风雨的航空工业几乎陷入停滞,但有些种子在沉寂中孕育力量。沈飞的工程师在简陋的工棚里画出了歼-8的草图,那是一架飞得更高、更快的高空截击机 。1980年代改革开放后,歼-8Ⅱ的首飞标志着中国第一次掌握多普勒雷达与中距导弹体系。就在同一时期,成飞提出了一个更大胆的设想——一架以数字电传为核心的全新制式战斗机。那是歼-10的雏形,一个将彻底改变中国空军命运的构想 。

  九十年代初,西方国家停止了对华军事支持 。然而,这种外部限制反而加剧了对完全技术自主的战略需求。历史证明,无论是依赖苏联还是依赖西方,单一的外部技术来源都可能构成致命的战略脆弱性。因此,这一事件从根本上强化了决策层实现全面工业独立性的政治决心,直接加速了对后续高技术研发的投入。苏联解体后的俄罗斯联邦成为中国主要的先进武器和技术来源 。中国抓住机遇引进苏-27和苏-30MKK系列战斗机 。这些平台不仅是战斗力的补充,更是不可或缺的技术演示器,为中国后续的逆向工程和本土化发展(例如沈阳歼-11系列)奠定了基础。沈飞团队在引进中学习,在学习中反超。通过对苏-27的技术消化,歼-11B的国产化成功,让世界第一次看到中国可以在三代机(俄标)层级上实现自主掌控。从此之后,仿制的影子逐渐退场,原创的锋芒开始闪耀。

  这种高速引进战略使得中国得以跨越许多中间的技术成熟阶段,避免了在早期第四代技术上花费大量时间进行冗长的本土开发。这种策略有效地缩短了在纯防御性“边界防御”阶段的滞留时间 ,为后续快速启动和推进第五代战斗机设计(如歼-20)创造了条件。2002年,歼-10首飞成功。那一年,成都的跑道上,一架灰蓝色战机掠过天际,机翼划出利落的三角。那是中国真正意义上的第三代(俄标四代)战机。它拥有自己的气动布局、飞控系统与发动机架构,是中国航空工业从“跟跑”到“并跑”的分水岭 。歼-10项目的成功证明了中国能够整合复杂的先进技术,独立设计并制造现代化战斗机。这一时期,空军的战略定调为“边界防御” ,重点放在提高作战质量以应对日益复杂的区域安全威胁。

  进入21世纪,中国空军的轮廓彻底改变。从2004年至今,战略重点转向“一体化空天” ,以落实建设“空天一体、攻防兼备”强大人民空军的战略使命 。空军不再只是守卫领空的部队,而是肩负起远程力量投送、核威慑和进攻性打击能力等战略任务 。这一新学说要求空军具备整合大气层和太空活动的能力,与世界主要大国空军向“空天军”演变的发展趋势相一致 。这种2004年确立的学说,实际上充当了未来硬件采购的综合需求文件。对“反介入/区域拒止”任务 的明确要求,驱动了对具备远程投送、隐身突防、空中加油和战略打击能力的平台进行巨大努力。

  歼-20(威龙)是这一战略转型的标志性成就,是目前中国最先进的第五代隐身制空和打击战斗机 。其全面列装空军作战部队并开展实战实训 ,证实了初始作战能力(IOC)的形成。歼-20代表了中国在气动布局、传感器集成和低可侦测技术方面的巅峰成就,是执行“反介入”任务、确保空天优势的关键力量 。歼-20的问世和服役,使中国空军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拥有并量产第五代重型隐身战机的军事力量之一。歼-20飞行员喊出“为制空权而生,为强国梦而战”的誓言 ,代表了新一代空军的战略信念。

  随后,中国空军的隐身战斗机体系进一步完善。沈阳飞机工业集团研发的歼-35项目取得了重大进展,其陆基改进型歼-35A已于2024年11月在珠海航展上首次公开亮相 ,并被官方专家确认为空军的“正式装备” 。歼-35A被设计为轻量化制空型,采用了侧杆驾驶员操纵装置,强化了飞机的操控灵敏性 。歼-35A的加入,标志着中国空军第五代隐身战斗机体系进入了“双发双隐身”格局,即重型歼-20与中型歼-35A搭配使用,极大丰富了空军在高威胁环境下的作战选择。

  在第五代战机之外,沈阳歼-16重型多用途战斗机和成都歼-10C中/轻型多用途战斗机 构成了现代空军的核心骨干。歼-16重型多用途战斗机,特别是其电子战型号歼-16D ,具备先进的网络中心战能力和高载荷打击能力。歼-10C则承担中轻型多用途作战任务 ,具备先进航电和武器系统。这些战机,配合空警-500等预警机高空巡逻 ,形成了天上一线、地上一网的作战体系 。这表明一场静悄悄的革命已经完成——中国空军不再只是飞行员与飞机,而是雷达、卫星、数据链、导弹与电子战的整体交响。

  无人作战航空载具(UCAV)的整合是面向未来战场的重要布局。攻击-2(Gongji-2)无人机的首次公开展示(2022年中国航展) ,表明空军正在重点发展具备长航程、自主性和精确打击能力的无人平台。与有人驾驶平台相比,无人机提供了一个低风险平台,可用于快速迭代测试新的传感器、人工智能集成和网络协议,从而为先进航空技术的快速成熟提供了一条捷径。

  而展望未来,2024至2025年,是中国航空史又一个关键转折期。成飞与沈飞几乎同时展开新一代战斗机的试飞计划。社交媒体视频显示,一架设计新颖的未见军用飞机在成都上空飞行,引发了国内外军事专家对“第六代战机”的广泛猜测 。成飞的新机以更加紧凑的气动布局和全向进气系统亮相,强调隐身与敏捷性的平衡;沈飞的方案则采用不同的气动思路,凸显高速突防与远程控制能力。两条路线并行验证,意味着中国航空工业已从“确定性研制”进入“多轨竞争” 。

  这种竞争不是内耗,而是力量的自我繁殖——当体系足够强大,就不再需要单一答案。这一代的新机不再只是“飞得更快”的工具,而是智能化、网络化、群体作战的节点。机上系统可自主规划任务,通信链路能在电磁压制中自愈,智能算法实时调整作战态势。它们将成为“有人—无人协同”的关键枢纽,是未来空战形态的起点。

  战略空军的形成,是近十年的历史性跨越。国产大型运输机运-20(鲲鹏)巨翼舒展 ,已证明能够在复杂环境下(如高原机场)执行远程战略运输任务 。运-20横越大陆,空军第一次具备“起飞即抵达世界”的力量 。运-20与空降兵部队联合开展的空降空投训练 ,标志着中国空军战略投送能力和远程空降作战能力的飞跃 。运-20与空降兵的整合,在结构上增强了在广阔距离上快速部署高价值部队和装备的能力,从而从根本上改变了潜在冲突中的战略平衡。

  为实现持续的作战半径,运油-20(YU-20),作为运-20平台的衍生型加油机,于2022年首次亮相中国航展 ,其部署至关重要。它使得歼-20和歼-16等主力战机能够执行持续时间更长、远离本土基地的任务,有效延伸了远程巡逻和海上威慑的范围 。

  空军现代化不仅体现在平台,更体现在精确制导武器的集成,极大地增强了其“反介入/区域拒止”能力。在空对空领域,霹雳-15 (PL-15)是一款具有主动雷达制导、超视距作战(BVR)能力的空对空导弹 。其标准型号的射程估计可达200-300公里 ,采用了双脉冲固体火箭发动机 。PL-15已装备于歼-20、歼-16、歼-35等先进平台 ,能有效打击加油机和预警机等高价值目标,显著提升了区域拒止能力 。同时,霹雳-21 (PL-21)作为一款正在研制中的超远距离空空导弹 ,射程大约为300公里 ,具备视距外打击的能力,在解放军的作战体系中,其地位约等于美军的AIM-260和俄罗斯的R-37 。

  在对海/对陆打击方面,空军列装了多款远程反舰导弹。鹰击-12 (YJ-12)是一种空射超音速反舰导弹,由轰-6K等轰炸机挂载 。它在巡航段可达2马赫,末端极限速度可达4马赫 。高空弹道射程约为400-500公里 ,具备低空掠海突防能力 。鹰击-18 (YJ-18)则是一种亚超结合的反舰/对陆攻击巡航导弹,巡航段速度0.8马赫,末端速度3马赫,射程可达600公里 。此外,雷石-6 (LS-6)系列卫星制导炸弹 已广泛应用,展示了空军对精确打击能力的重视和装备的普及。

  技术的跃升同样体现在发动机与航电的突破。涡扇-10、涡扇-15的成熟标志着国产航发的时代真正到来;AESA雷达在歼-10C、歼-16上批量应用,电子战吊舱、红外搜索系统、数字数据链全面国产化。中国航空人最艰难的梦——“心脏梦”,终于在焊花与高温试车台的轰鸣中照进现实。

  涡扇-15(FWS-15,代号“峨嵋”)涡轮风扇发动机的进展,是中国航空工业历史上最关键的突破之一,它克服了长期以来高推力航空发动机的技术瓶颈 。WS-15的最大加力推力目标达到156 kN ,它的成功集成使得歼-20能够摆脱对俄罗斯发动机的依赖,实现其全部性能潜力。在垂直升力领域,WZ-16涡轴发动机取得了型号合格证和生产许可证,并已交付使用于AC352等直升机 。在黑龙江等地的产业集群,已在精密航空传动系统、航空铝镁合金材料等核心部件领域深耕细作 ,为整个航空航天产业提供了坚实的工业基础。WS-15的成功,加上国产AESA雷达的大规模部署,消除了中国航空工业在技术上最后两个关键的外部依赖点。这种主权控制确保了在地缘政治危机或制裁的背景下,战略航空资产的生产和部署不会中断。

  在航电领域,空军所有新型号战斗机都将装备有源相控阵雷达(AESA) 。AESA技术提供卓越的态势感知、电子防护和多目标跟踪能力,是提升战斗力的必要趋势 。AESA的广泛部署为实现网络化协同作战提供了必要的传感器密度和数据处理速度。它将歼-20、歼-16等先进战斗机与预警机平台(如空警-500 )紧密连接成一个高效、数字化的作战体系。

  空军的训练也脱胎换骨。2009年“红剑”演习首次以体系对抗形式展开,从此“蓝方”成为每个飞行员心头的梦魇与磨刀石。2011年的“金头盔”、2014年的“金飞镖”竞赛,把实战标准嵌入训练流程。无论晴空或雪夜,飞行员们已不再只为飞行成绩而战,而是为在未来战争中“能赢、敢战”而训练。那些站在跑道尽头的战士,不再是孤独的驾驶者,而是信息化战场上的作曲家,用战术、信号与数据谱出中国空军的新时代。

  军用航空的成就得到了民用航空工业发展的同步印证,这体现了军民融合战略的实际效果。中国商飞的C919窄体客机已完成了首飞(2017年)、获得型号合格证(2022年)并于2023年开始运营载客 。这证实了中国在复杂大型民用飞机设计、装配、供应链管理和满足严格监管要求方面的能力。C919还在拉萨贡嘎国际机场进行了高原环境试飞 ,证明了其在特殊环境下的运行能力。C919的成功证明了核心工业能力和设计基础设施已成熟,可直接应用于军事运输领域(例如未来运-20的衍生型号或运-30项目 )。这种能力的可互换性是国家军民融合战略实际成效的体现。

  尽管C919机体设计成功,但它在关键系统上仍依赖国际供应商,特别是CFM国际的LEAP 1C发动机 。2025年美国商务部曾暂停对中国商飞的发动机出口,突显了这种外部依赖的脆弱性 。作为回应,中国计划将国产CJ-1000A发动机作为C919未来的可选动力装置 。这与军用WS-15项目的努力相呼应,构成了一项实用的双轨战略:利用全球合作快速进入市场并获取运营经验,同时大力投资国内替代方案,以确保长期地缘政治免疫和对整个供应链的主权控制。

  如今的中国空军,已是一支具有战略纵深、全球视野与高强度自我革新能力的力量 。它的背后,是成千上万科研人员、工厂工人、飞行教官与地勤技师的共同心血。他们中的许多人从未飞上天空,却让飞机一次次完美起飞;他们的名字不为人知,但他们的成果凝结在每一次音爆、每一次亮相、每一次升空的光影里。

  回望七十六年,这支空军走过的每一步都充满艰辛:从苏式图纸到国产蓝图,从模仿到创新,从局部防御到战略投送,从蓝天到近太空。没有奇迹,只有代价。那些未能归航的飞行员,那些在试验场倒下的工程师,那些在焊花中熬夜的工人,他们共同构成了中国空军最深的底色。

  今天,当歼-20编队掠过天安门上空 ,当运-20携带救援物资飞向灾区 ,当预警机在夜色中监控千里雷达波 ,中国空军已不再需要证明什么。它存在本身,就是国力的象征,是工业、科技与意志的结晶。七十六年的飞行,是从地面到天空,从防御到自信,从仰望到俯瞰的过程。如果要用一句话总结这七十六年,那便是:我们终于拥有了真正属于自己的天空。那不是某一架飞机的荣耀,而是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信念升华。天空不再遥远,风雷之上,是共和国的羽翼,是民族意志的延伸,是一个大国在浩瀚宇宙中昂首的姿态。

  当夜色降临,基地跑道尽头的导航灯再次亮起,飞行员们戴上头盔、检查仪表。舱盖合上,发动机低沉咆哮——那声音,正是七十六年岁月的回响。从1950年的简陋草场,到今天的智能指控中心,人民空军从未停下飞行的脚步。那燃烧的尾焰,映亮的不仅是祖国的天空,更是无数人的信念与骄傲。七十六年,蓝天为证。人民空军,正飞向更高的未来。